【5月22日 ,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逝世 , 享年99岁 。 26日 , 吴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 。
众多国人深受肝脏疾病的困扰 , 据估计达到五分之一 , 而吴孟超院士在肝胆外科上的开创性贡献 , 拯救了无数生命 。
【肝脏|何康:吴孟超院士的创新,不只在手术台上】观察者网就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 , 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治疗组组长和教学干事医生何康 , 以此缅怀吴老 。 】文章插图
观察者网:回顾吴老一生的行医生涯 , 他最初作为马来西亚华侨 , 回来“学医救国”的决定本身就足以感动我们 。 当年初出茅庐的他 , 是从翻译海外专著进入肝胆外科领域的 , 那时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
何康:肝脏血管密集 , 容易造成大出血 , 所以当时世界上肝脏大手术的成功率也不高 , 但中国肝脏外科医学的临床和研究更为窘迫 , 几乎都处于空白状态 , 肝脏的手术曾一度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 。
吴孟超院士与同事方之扬翻译出版的《肝胆外科入门》填补了这一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空白 , 也是中国肝脏外科勇敢探索的第一步 。文章插图
图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但光“入门”显然还是很不够的 。 1958年 , 长海医院第一次对肝癌患者进行手术 , 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大出血 , 病人也没能救回来 。 当时 , 吴院士就在现场 。
后来 , 在吴院士和他同事的共同研究探索下 , 在1960年3月完成了所在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 。
观察者网:吴院士尝试用乒乓球的材料 , 注塑研究肝脏血管 , 是不是就在这一时期?
何康:对 , 当时吴院士也尝试了很多方法 , 选择填充的材料 , 都不满意 , 最后还是把乒乓球溶解在丙酮里 , 再加颜料和定型剂才成功 。文章插图
观察者网:铸型标本其实人类很早就发明了 , 但蜡和低熔点合金 , 都不适合管道细小的血管系统 。 我看一些资料说 , 当时已经有用赛璐珞作为填充剂 , 来制作血管铸型标本的尝试 , 可见吴院士是紧跟前沿的 。
何康:不仅是紧跟前沿 , 而且能够跨领域吸收 , 毕竟关注标本制作的临床医生是很少的;而制作模型的人 , 即使是医学专业出身 , 也未必专注于肝脏领域 。
吴院士从自己钻研的问题出发 , 跨越领域 , 找到合适的方法 , 而且在有限的条件下 , 就地取材 , 从乒乓球里获取赛璐珞反复试验 , 才能取得成功 。
观察者网:确实 , 方法合适很重要 。 从标本制作的角度来说 , 赛璐珞的化学稳定性差 , 容易脆裂 , 和现在的塑料没法比 , 但对于研究血管走向来说 , 已经足够了 。 吴院士是不是在血管模型的基础上 , 提出了“五叶四段”的理论?
何康:在吴院士搞清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之前 , 肝脏仅仅只是简单地被认为是左右两叶 , 对于肝内的解剖了解几乎为空白;吴孟超院士当时基于大量肝脏标本的解剖学习和探索 ,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外科手术要求 , 将人体肝脏解剖性地分为五叶四段 , 拓宽了大家对肝脏内部解剖的认识和临床应用的可能 , 也为后续的肝脏Couinaud分段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解剖基础 。文章插图
五叶四段示意图 , 图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文章插图
Couinaud分段法
观察者网:已经初步摸清了肝脏血管 , 中肝叶手术为何还一度是禁区?吴孟超院士具体是如何突破的?
何康:中肝叶手术因其切除面多 , 切面所遇的重要脉管复杂多变 , 容易引起大出血、胆管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在很长时间都是肝脏外科医生不敢尝试的手术区域 。
但是在吴孟超院士发明的“常温下间隙肝门阻断切肝法”的指导下 , 包括中肝叶切除在内的多种复杂肝切手术都变得迎刃而解;通过阻断肝门血流 , 给予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充分清晰的手术视野和出血控制 , 能非常确实地保护需要保留的脉管 , 同时又能完整地切除肿瘤病灶 , 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
观察者网:所以后面才有了1979年的“名场面”……
- 醋泡葡萄干|葡萄干和它一起泡,喝上7天,体内毒素扫光光,肝脏越来越干净!
- 口臭|晚上是养肝好时候,晚餐若常吃这3种食物,肝脏会感谢你
- 肝脏|解毒的“高手”已找到,不是桑葚,敞开吃,肝脏一天天变好
- 肝脏|蒲公英的“黄金搭档”,坚持1周泡水喝,清洗肝脏保健康
- 健康|肝不好的人,多吃三绿,少碰三物,记住6个字,肝脏慢慢变健康!
- 皂角米|这四种食物是肝脏“吸毒王”,每天泡点水喝,大小肝病不来找
- 土豆|天然的“护肝菜”找到了,营养滋补,养肝护肝,肝脏越来越健康
- 苏亚雷斯|巴西“球王”贝利接受化疗后出院,美媒称结肠癌扩散到肝脏和肺
- 叶狭|这种草被称为“肝脏解毒王”,坚持每天吃,身体肝毒全排光!
- 肝脏|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看肝病 肝硬化引起的身体异常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