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让罕见病患者走上自助和助人之路

“月亮孩子”(白化症)、“蝴蝶宝贝”(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熊猫宝宝”(戈谢病)……这些可爱的称呼背后 , 隐藏着一个沉重的名字——罕见病 。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 , 是一类发病率和患病率极低的疾病 。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 罕见病并不罕见 , 预计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人数约有2000万 。 这个数字背后 , 不仅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临生存危机 , 更意味着一个个家庭面临灾难性的医疗支出 。
统计显示 , 目前几乎没有罕见病可以被治愈 , 只有5%—10%的已知罕见疾病有药物可治疗 。
对此 , 从政府到社会 , 多方力量伸出援手 , 力图破解罕见病患者在疾病诊疗、药物可及和支付保障等方面的难题 。 罕见病患者长期面临的诊断难、治疗难、用药难的“三难”局面 , 逐步得到很大改善 。
此外 ,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 由于罕见病本身的特点 , 很多患者不仅饱受病痛折磨 , 还落下了躯体残障 , 在外貌、语言等方面异于常人 , 容易在接受教育、就业、婚恋等方面遭受歧视 , 导致患者产生自卑、自闭等负面倾向 , 社会融入困难 。 当一个家庭出现罕见病患者时 , 患者及其家属往往难以接受事实 , 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甚至自杀念头 。
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 , 一方面 , 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进行干预 , 为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另一方面 , 一些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不仅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 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 还积极行动起来 , 发起成立了病友组织 , 去帮助更多同病相怜的人 , 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互助交响曲” 。
“有时是治愈 , 常常是帮助 , 总是去安慰 。 ”病友组织的出现 , 给无数徘徊在暗夜里的患者带去了温暖和慰藉 。 由于发病率低 , 罕见病患者分散在全国各地 。 单独面对疾病总是困难的 , 但如果患相同罕见病的患者联系起来 , 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病友们聚在一起 , 无论是诉说自己的不幸 , 还是倾听别人的故事 , 都能从中得到情感的慰藉 , 重拾好好生活的力量与信心 。
事实上 , 罕见病病友组织的功能远不止于抱团取暖 , 它对推进罕见病诊疗进程有重要影响 。 罕见病发病率低、病例少 , 如果没有足够的患者样本 , 就无法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 治疗药物的研发就成了一句空话 。 而病友组织汇集了众多患者 , 相同的疾病让他们感同身受 , 容易形成天然的信任关系 。 因此 , 在促进患者注册登记、普及罕见病知识、分享疾病诊疗经验、寻求专业医生的诊疗指导等方面 , 病友组织具有天然优势 。 另外 , 罕见病病友组织形成团体力量后 , 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和药物研发 , 还有助于推动罕见病利好政策的出台 , 以保障更多罕见病患者的幸福和尊严 。
近年来 , 中国相继建立了多个罕见病组织 , 如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月亮孩子之家、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风信子关爱等 , 激励了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走上自助和助人之路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 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 , 依然热爱生活 。 ”那些身患罕见病依然自强自助的人 , 那些饱受病痛折磨依然热爱生命的人 , 那些不再抱怨而行动起来的人 , 都是英雄 。 他们每一个个体的行动汇聚起来 , 犹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 带领罕见病患者奔向希望 。 (话 枚)
【罕见|让罕见病患者走上自助和助人之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