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二 )


而我们回过头看徐晃摆下的背水阵 。 和韩信的背水阵一比 , 我们就会发现徐晃的背水阵真是似是而非 。 韩信的背水阵是毫无退路 , 可徐晃的背水阵后 , 还搭设着浮桥 。 这种预设退路的背水阵 , 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死地 。 所以在黄忠、赵云进攻的时候 , 徐晃的军队一看大事不妙 , 就争相从浮桥逃命 。 徐晃的军队没有和敌军拼死一战的精神 , 这就失去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义 , 徐晃的军队当然在黄忠、赵云的攻击下被打得大败 。
【历史故事】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文章图片
在韩信的井陉之战中 , 背水阵只是吸引敌人进攻的诱饵 。 韩信运用了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原理 , 将背水阵运用得恰到好处 。 他将背水阵作为"正兵" , 吸引赵军的主力来攻 。 由于背水阵的汉军人自为战 , 死死的缠着赵军 , 为袭击赵军大营的两千骑兵创造了战机 。
这两千骑兵作为汉军的"奇兵" , 趁赵军全军出动攻打背水阵的机会 , 冲进赵军的大营 。 他们拔下赵军的旗帜 , 竖起汉军的军旗 。 这样 , 在赵军对背水阵久攻不下 , 精疲力竭的归来之时 , 发现赵军大营飘扬着汉军的旗帜 。 赵军因此军心大乱 , 在汉军的攻击下 , 很快就崩溃了 , 韩信因此获得了井陉之战的大捷 。
【历史故事】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文章图片
我们再看看徐晃的汉水边的这一场战斗 。 本身徐晃的进攻就没有得到王平的支持 , 自己带领着骑兵渡河攻打蜀军 。 这使得徐晃的军阵进攻力有余 , 而防御力低下 。 徐晃也没有韩信的谋略 , 采取正合配合的策略 , 只是单纯的想和对方进行决战 。 可这要看黄忠和赵云是否会按照徐晃的心意来作战 。
韩信在进行井陉之战前 , 在侦察到陈余不听取李左车的意见 , 肯定会对自己出击的情况时 , 才出兵井陉 。 而徐晃则根本不知道黄忠、赵云是否会出击 , 就贸然渡河 , 实在显得不理智 。 果不其然 , 如同王平所料 , 黄忠、赵云对徐晃的背水阵采取了坚守不战 , 击其惰归的战术 。 黄忠和赵云商定 , 在徐晃凭借勇气来进攻的时候 , 两人坚守不战 , 等到日暮时分 , 徐晃的军队疲惫不堪的时候 , 再攻打徐晃 。
【历史故事】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文章图片
就这样 , 等到了日暮时 , 黄忠和赵云趁徐晃撤军的时候 , 两路出击 , 一举击败了徐晃 。 徐晃刻意营造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阵 , 最终成为了大家的笑柄 。 结语: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 , 以背水阵大败了赵军 , 获得了辉煌的战果 。 可《三国演义》中的徐晃 , 在汉水旁的战斗中 , 摆下的背水阵却被黄忠、赵云打得大败 。 这里面的原因 , 主要是将领的军事水平 , 对兵法的理解能力和临战指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
【历史故事】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文章图片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 , 根据当时双方的实际情况 , 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 他的背水阵只是为了配合骑兵奇袭成功的诱饵 。 韩信将没有多少训练的军队带入死地 , 让他们人自为战 , 终于成功的牵制住了赵军的主力 , 为骑兵袭取赵军大营创造了战机 。 最终 , 在背水阵和奇袭骑兵的配合下 , 韩信赢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
而徐晃则和韩信不同 , 他根本就不知道对方将领的策略 。 他贸然将军队带过汉水 , 号称背水一战 。 可徐晃在军队的背后却留下了浮桥 , 有了退路 , 他的背水阵所处的地方就称不上死地 。 黄忠和赵云抓住徐晃在日暮时分 , 疲倦撤退的时机 , 发动两路攻击 。 徐晃手下的老兵们 , 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 都争相逃命 。 这使得徐晃摆的似是而非的背水阵遭到了惨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