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赏析10首和注释?( 三 )


“将军树”,《后汉书?冯异传》载:刘秀部将冯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④以上两句意为虽弃文就武,投笔从戎,但仍未建立功勋;《代扶风主人答》“长铗谁能弹”用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而歌的典故,意在说明将士久客无以为家、有情无处可诉的内心;“将军降匈奴”中的将军指“李陵”,《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天汉二年(前99年)秋,武帝使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以伐匈奴,单于以兵八万围之,陵力战数日,矢尽援绝,遂降匈奴 。”⑤此句借汉事言当朝之事 。
《胡笳曲》有“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世说新语?雅量》:“刘琨为并州刺史, 。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及赏析

边塞诗赏析10首和注释?

文章插图
出塞二首·其一 唐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
边塞诗词赏析注释
边塞诗赏析10首和注释?

文章插图
关山月李白〔唐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赏析《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 。
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