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谁说的( 四 )


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 , “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 , “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 , 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 。读他的诗时 , 你忘掉了自己是人 , 你一会儿是瓢虫 , 一会儿是河流 , 一会儿又是石头 , 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 , 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 , 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 , 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 , 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
“关于他的事儿 , 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 , 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 。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 , 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 , 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 , 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 , “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 , 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 , 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 。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 , 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 。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 , “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 , 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 , 对着镜子看自己” 。
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 , 每次顾乡去接他时 , “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 , 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 , 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 , 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 , 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 。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 , “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 , 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谁说的】“但是他又是想讲的 , 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