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 四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
断章出自那首诗?

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

文章插图
出自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全诗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他师从徐志摩,与沈从文交好,倾心于才女张充和 。他一生写诗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被评价为中国诗坛的琢玉者 。扩展资料:《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这首富有哲理的递进诗句,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 。
诗人以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 。读者在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 。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
卞之琳《断章》赏析是什么?
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 。
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 。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
”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
卞之琳的《断章》
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的《断章》原文是什么?

文章插图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