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诗句李白( 三 )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风萧萧兮夜漫漫”后一句是什么?

雁门关诗句李白

文章插图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用了哪些手法
雁门关诗句李白

文章插图
文学赏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 。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 。“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 。
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 。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 。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
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
”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 。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 。“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 。“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 。
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 。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 。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 。
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 。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 。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 。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 。“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 。
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 。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 。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