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身在底层,好友中却不乏辛弃疾这类精英名人;曾以一介布衣,登堂入室成为当朝宰相的座上宾,也曾被乡邻一再诬陷投入大牢;他为人倔强桀骜,爱之者甘为五体投地,恶之者痛斥惑乱人心 。
陈亮,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敌 。他们一度相处甚欢,而对于政局国事,二人也多有相同的观点,虽然见面不多,但书信往来频繁 。陈亮还曾经邀请朱熹前来五峰书院为永康学子讲学 。
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他们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 。二人的论战被后世总结为“王霸义利之辩” 。陈亮反对朱熹将天理与人欲截然分开的思路,主张做人不仅要讲道德修养,更要在 社会 事业上做出成效 。他这套反对空谈,重视实事实功的思想,被称为“事功之学”,在哲学史上开创了“永康学派 。”
无论是身份、年龄、声望,朱熹都不是陈亮所能企及的 。然而,可贵之处也在于此,“敢想敢试、敢作敢为”,甚至可以说是永康人世代相传的性格: 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人身上,有着一种务实、担当、坚毅的精神,有一种类似于金属的硬气 。
但在当时,讲求实际功利被视为离经叛道 。在 历史 上,陈亮与永康学派屡屡被视为洪水猛兽 。作为朱熹理学的对立面,随着理学走上神坛,永康学派受到长期禁锢 。
朱熹没有留下任何悼念陈亮的文字 。最沉痛的祭文出自辛弃疾,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
农耕时代,人们背井离乡,实属无奈 。永康地处浙中低山丘陵,“七山一水二分田”,且红壤广布,不利于农业发展,百姓生活自古艰难 。由于粮食产量常常难以自足,除了于节衣缩食,永康人也被迫离乡靠手艺谋生 。因此,永康一带的农民,很多都能掌握一两门手艺 。
永康市区南郊,有一座小山 。山虽不甚高大,却也有几处奇岩怪石,尤其是有一段山势连绵有如雉堞,故而被称为石城山 。
永康故老相传,人文始祖黄帝,曾在来此游历,并且在此山上炼铜铸鼎 。著名的堪舆学家,晋人郭璞,在注解《山海经》时,也提到这个说法:“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 。”
无论黄帝传说是否属实,从境内出土的文物看,永康的五金手工业起源确实很早 。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汉代的铁刀、铜弩机,唐代的铜碗铜镜(博物馆皆有) 。民间则号称“汉代打铁刀、晋代铸铁剑、唐代制菜刀、剪刀、锄、犁”,史料则记载,早在五代,永康便有开采铜矿的记录,宋元以来,永康的五金业已经相当发达,元代永康铁锁曾被作为贡品,明末郑成功军中的刀剑斧锤等兵器,更是都由一个王姓的永康铁匠督造 。
关于永康五金的发展,县志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大中四年,高僧正德禅师云游四方,来到永康方岩,见山势巍峨峻峭,便发愿要在山顶兴建丛林 。于是,浙中各地的铁匠齐聚方岩山脚,研究制作各种凿山劈岩、搭建楼台的五金工具 。方岩山寺庙建起来后,永康五金的工艺,也提升了一大截 。
打铁,打铜,打金,打银,打锡,钉秤、制锯、打白铁、补铜壶、铸锅、修锁… …正如本地谚语:“家有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明清以来,出门谋食已成为永康最常见的习俗,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五金工匠走南闯北,游走他乡 。根据永康县志记载,截至1947年,永康的五金门类达百余种,产品有上千种,从业五金鬻技四方者达9600人;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万 。
行当不同,手艺人带的工具行李也不尽相同,但有一样东西,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 。
这种乌黑发亮、有点像茶叶的东西,这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霉干菜 。不过,永康的霉干菜与其他地方,比如绍兴宁波,甚至同一地区的金华兰溪,都有所不同,更加干燥,更加紧致,当然,也就更耐长时间保藏 。
永康的霉干菜,原料有白菜、九头芥、菜头菜等好几种,最有名的还是 九头芥。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得经过腌、晒、蒸、再晒等多道程序,耗时一两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这就是永康最著名的特色小吃肉麦饼,馅料就是霉干菜与肥瘦得当的“夹心肉” 。肥而不腻,香气扑鼻 。
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够吃上一个肉麦饼,是相当奢侈的享受 。对于普通永康人,更熟悉的家乡味道,还是另外一些缺少油水的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