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年节的由来( 三 )


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初一 。黎平都会举行大型的侗年庆祝活动 , 比如非遗展示巡游、侗族大歌赛、开幕晚会、红军进城情景再现等 , 除了县城以外 , 黎平的肇兴 , 佳所等地 , 也会举行传统侗年民俗展示 , 是体验侗年文化的不二选择 。
【侗年节的由来】 作为黎平侗年分会场之一的佳所 , 肯定是黎平整个侗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地方 。
佳所位于黎平县东南 , 距县城20公里不到 , 交通方便 。全村近380多户 , 1700多人 , 全部都为杨姓 , 据说从这里迁出的杨氏子孙 , 遍及各地 , 是杨氏家族的大本营 。平常的日子倒并不用去那里 , 唯有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三 , 佳所过“杨家年”的时候可以去凑个热闹 。
侗年节这天上午 , 距离佳所侗寨一公里的公路上 , 自驾车已经排成了长龙 。来的人不光是游客 , 也有各地来过节的杨氏族人和亲友 。在佳所“寨门”前 , 村里的芦笙队 , 正吹起芦笙 , 欢迎着四方宾客 。盛装打扮的佳所妇女们设起路障 , 端起酒杯 , 唱起敬酒歌 , 寨门旁的匾额 , 写着“天下杨家”四个字 。
佳所村出过一个在侗族赫赫有名的人物杨再思 , 他是这一带大部分杨氏家族的祖先 。杨再思是唐末 , 五代时期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诸民族的酋长 , 统治了附近的黎平 , 靖州 , 锦屏诸县 , 号“十峒首领” , 人称“飞山太公” 。杨再思率部队归顺朝廷后 , 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 , 北宋追封“威远侯” , 南宋追封“英惠侯” , 声名远播 。杨再思晚年生活于佳所 , 逝世后葬于佳所之长岭岗 。各地的杨姓侗族 , 每年清明都会集体到佳所为杨再思扫墓 。
杨再思是侗族英雄式人物 , 因其德高望众 , 至今黔湘桂三省交界的很多地区 , 都建有纪念他的“飞山庙” 。侗族中比较广泛的杨姓侗民 , 多半自称是他的后人 。佳所杨氏为杨再思直系子孙 , 因此这里堪称“天下杨家” 。
每年农历11月初三 , 是佳所的侗年的日子 , 佳所的侗年并不像其他地方过“冬节” , 对于佳所的杨氏族人来说这一天就是过大年 。
关于佳所“杨年”由来 , 祖辈是这样讲述的 。太祖之后 , 杨家子孙因武艺出众 , 能征善战 , 常被朝廷征调至各地征战 , 北宋晚年 , 辽兵压境 , 因战事突发 , 杨家族人要奉命远征 , 这时已接近年关 , 族人合计 , 此行肯定无法回家过年 , 于是就在出征前的农历十一月初三 , 将杨家众亲召集拢来 , 杀猪宰羊 , 同桌共席吃团圆饭 , 提前过年 。
此后 , 杨氏子孙为纪念先祖 , 农历十一月初三提前过年的风俗便一直沿袭下来 , 并且传播到所有杨氏后裔聚居的村寨 。“杨家年”的这个节日 , 在佳所已传承900多年的历史 , 成为了影响侗族地区一个重要的节日 。
不过 , 在我的调查中 , 佳所人对“侗年”这一叫法并不感冒 , 因为并不是所有侗族人都过这个节日 , 只有这一带杨姓侗民有提前过年的传统 , 他们坚持称自己的节日为过“杨家年” 。
佳所的“杨年” , 与汉族人过春节类似 。年前各家各户就要忙着备办年货 , 打扫门庭 , 酿酒 , 打年粑、张贴春联 。到了十一月初三这天杀猪宰羊 , 置办丰盛宴席 , 同时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过节 , 大家同桌共席 , 举杯叙旧 , 燃香点烛 , 敬祭先祖 , 燃放鞭炮 , 辞旧迎新 。
俗话说“有钱没钱 , 杀猪过年” , 过节的前一天 , 各家各户都要杀年猪 , 以接待客人 。这天同族兄弟都会过来帮忙 , 杀猪当晚 , 主人家还会邀请一些亲朋好友一起热热闹闹吃“庖汤”(猪颈肉、小肠、猪肝和猪血等烩成一锅) , 并送几斤斤猪肉给他们 , 分享新年喜悦 , 同时腌制腊肉 , 香肠等多种年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