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专业打捞公司( 三 )


汉代造船的数量很多 。当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1000丈 。
从考古发掘中也可证明汉代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先进 。1973—1974年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上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船模,长71厘米,中部最宽处为10.5厘米,头部较窄,尾部稍宽,底部平坦呈梭形,两端呈流线型上翘 。与船模同时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记载舟船的资料 。
1951—1952年,在长沙发掘的西汉203号墓中发现一只两头小、中间大,船形狭长的船模,有16支划桨,船模两侧边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的钉眼 。说明这种船已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钉接技术了 。
1955年,在广州郊外的东汉墓椁中出土了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舱上都有盖顶,船首两旁有桨架三根,船舱有横架梁橹八根,船的两侧设有撑篙用的边走道,有舵锚,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内河客货船 。
1975年在广州发掘出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场遗址,发现了三个大船台,可同时建造数艘重五六十吨的木船 。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 。此外,在川、陕、闽、浙、赣也有秦汉造船工场 。
西汉有很多水师基地 。水师常备军皆驻扎在沿江傍海各要地,属于所在郡守统辖 。西汉的水师主要基地有豫章(江西南昌)、浔阳(江西九江一带)、庐江(安徽安庆)、会稽(江苏苏州)、句章(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博昌(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等处 。庐江、会稽等郡同时也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
汉武帝凭借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为东南与南方沿海航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汉武帝还曾七次巡海,不但年矩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两年,在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汉武帝首次东巡海上 。至东莱(今山东掖县),齐人趁机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万人 。他派出了与徐福东渡规模相等的数千人的大船队探寻通日本之路 。甚至要亲自率船队出海赴蓬莱求仙人 。经群臣苦谏才罢 。随后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东巡行到辽西,后于五月回都城长安 。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仅距第一次巡海六个月,武帝再巡东莱留居数月,求神仙无所见 。四月回长安 。秋,派左将军荀彘〔Zhì治〕从辽西出兵,楼船将军杨仆率将水军5万从山东渡渤海水陆夹攻朝鲜 。这次两路进军路线与武帝第一次巡行东莱和赴辽西路线相同 。可知这次巡海仍为开通对日航线 。次年,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卫氏朝鲜亡 。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真番(今朝鲜开城一带)、临屯(今朝鲜咸镜南道南部)、乐浪(今朝鲜平壤南)、玄菟〔tù兔〕(今辽宁清源附近)四郡,以开拓海外航路 。此后,中日航线的中间障碍(朝鲜)被打通,汉人大量迁徙到朝鲜、日本,倭人也能经朝鲜来中国 。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从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黄梅一带)率一只大船队“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 。顺江而下,到安庆视察了安庆以下菜子湖口的枞阳(安徽枞阳)造船基地,又增添船舰及水兵然后“舳舻〔zhúlú逐卢〕①千里,薄(通泊)枞阳而出”,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入东海,沿海北上至琅邪 。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长安 。对长江下游及沿海来说,庐江(安徽安庆及枞阳一带)水师基地比浔阳(江西)水师基地更为重要 。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东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寻仙船之下落,因未见返航,再派第二批船队出海东渡 。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东巡海上求神仙并了解出海船队情况,仍未见返航 。四月,封泰山,禅石阁(在泰山下,方士以为仙人之阁),还长安 。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东巡,求神仙,至琅邪,然后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还” 。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后一次巡海至东莱,欲亲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谏阻不听,适逢海上大风十余日,海水沸涌,楼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 。三月,武帝追悔以往的错误,采纳了田千秋的建议,取消了诸方士求神仙之事 。之后,武帝每对群臣自叹:“从前愚惑,为方士所欺 。天下岂有仙人?全是妖妄,还是节食服药,少得点病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