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选择在观形、闻香、赏色、听声等方面的有特殊观赏效果的树种植物,以满足游人不同感官的审美要求 。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往往要求五官都获得不同的感受,而能同时满足五官愉悦要求的植物树种是极少的 。因此,应注意将在姿态、体形、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合理的予以配置,以达到满足不同感官欣赏要求的需要 。如雪松、龙柏、龙爪槐、垂柳等主要是观其形;樱花、紫荆、紫叶李、红枫等主要是赏其色;丁香、腊梅、桂花、郁香忍冬等主要是闻其香;“万壑松风”、“雨打芭蕉”以及响叶杨等主要是听其声;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则兼有观形、赏色、闻香等多种观赏效果,巧妙地将这些植物树种配置于一园,可同时满足人们五官的愉悦要求 。
4、注意选择我国传统园林植物树种,使人们产生比拟联想,形成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 。自古以来,诗人画家常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些都是利用园林植物的姿态、气质、特性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即将植物人格化了,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如扬州个园,是因竹子的叶形似“个”而得名 。在园中遍植竹,以示主人清逸高雅、虚心有节、刚直不阿的品格 。我国有些传统植物树种还寓意吉祥、如意 。如个园中将白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分别栽植于园中,以显示主人的财力,寓意“金玉满堂春富贵”;在夏山鹤亭旁配置古柏,寓意“松鹤延年”等 。在进行园林植物树木配置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古诗景语中的诗情画意来造景,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且大众化的景观效果 。如苏州北寺塔公园的梅圃的设计则取自宋代诗人林和靖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在园中挖池筑山,临池植梅,并且借白塔寺的倒影入池,将古诗意境再现,让人们进入诗情画意之中 。
(四)在确定园林树木的配置方式时,应注意:
1、园林树木的配置方式要与园林绿地的总体布局形式相一致,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绿地总体布局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以及二者的混合形式 。一般说来,在规则式园林绿地中,应多采用中心植、对植、列植、环植、篱植、花坛、花台等规则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则应多采用孤植、丛植、群植、林植、花丛、自然式花篱、草地等自然式配置方式;在混合型园林绿地中,可根据园林绿地局部的规则和自然程度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配置方式 。园林树木的配置还要与环境相协调;通常在大门的两侧、主干道两旁、整形式广场周围、大型建筑物附近等,多采用规则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山水园的草坪、水池边缘、山丘上部、自然风景林缘等环境中,应多采用自然式配置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配置方式如何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强调整体协调一致,还要注意做好从这一配置方式到那一配置方式的过渡 。
2、运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可组成有韵律节奏的空间,使园林空间在平面上有收有放、疏密有致,在立面上高低参差、断续起伏 。植物造景在空间的变化是通过人们的视点、视线、视景而产生“步移景迁”的空间景观的变化 。植物配置犹如做诗有韵律,音乐有节奏一样,必使其曲折有法,前呼后应 。植物配置体现在空间的变化,一般应在平面上注意配置的疏密和树木丛林曲折的林缘线,在立面上注意林冠线的高低变化 。在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要注意开辟风景的透视线等,尤其要处理好远近观赏的质量和高低层次的变化,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例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雪松大草坪,在草坪的自然重心处丛植五株合欢树,接以非洲凌霄花丛,背景为林缘树林和灌丛,空间层次亦十分明显,具有韵律节奏 。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哪些方面?一适地适树
各种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 。在植物配置时,首先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适地适树 。即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或者通过引种驯化或改变立地生长条件,达到适地适树的目的 。其次要合理配置 。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群体结构 。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距离,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可适当加大密度 。在竖向设计上也要考虑植物的生物特性,注意将喜光与耐荫、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植物景观 。如香港海洋公园内高大的散尾葵与低矮、耐荫的合果芋、彩叶草相配置,形成一种稳定的热带植物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