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一般在什么时候用?军事上的探照灯和其他探照灯有啥区别( 六 )


但斯大林并没有睡着 , 1938年10月 , 远东红军第57军更换完新装备开入蒙古 。作战对象直指海拉尔的日军第23师团 。这个师团以好战和擅长进攻而著名 , 师团长小松原长期为日本驻苏联大使馆的武官 , 是日本陆军中为数不多的“苏联通” , 关东军的用心路人皆知 。
1939年5月 , “满”蒙在哈拉哈河畔意外地发生了一次小冲突 , 关东军将领们闻之欣喜若狂 。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 , 终于在“满”蒙边境破土而出 , 关东军司令部指示23师团立即扩大战事 , 出兵诺门罕 。诺门罕战争的进程如同战后一个日本老兵形象的回忆:“当时日本就像是一个半大小子 , 舞舞扎扎地向(哈拉哈河)河畔的俄国彪形大汉频频挑衅 , 最后大汉恼火了 , 一拳将毛小子揍到河里 。”
第一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吃了个“窝心拳”
开战伊始 , 东京认为“大肃反”后的苏军已不足为虑 , 狂妄地宣称日军一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3个师 。关东军各部队好战情绪被激发起来 , 据战后日军心理机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参战的日本士兵都热切盼望与苏军交手 , 90%以上的军官对苏军情况一无所知 , 却毫无理由地轻视对手 。”当时日军整个处在一种病态的“亢奋”中 , 蠢蠢欲动 。
1939年5月27日 , 日军向苏蒙军发起攻击 , 第23师团骑兵联队和重装甲车部队虽包抄奇袭蒙军指挥部得手 , 但很快被苏军坦克包围 , 一交手 , 关东军便尝到了苏军的厉害 , 日军的重装甲车比铁皮罐头厚不了多少 , 根本不是苏军坦克的对手 , 一会儿便被打成零件状态;日本骑兵面对苏军这些横冲直撞的“钢铁怪兽”束手无策 , 只好绝望地挥舞着马刀 , 砍得装甲丁当乱响 。苏蒙军1个喷火坦克连和装甲车营轻而易举地全歼了日军这股快速部队 。正面进攻的日军也没好到哪儿去 , 被苏军密集的炮火打得丢盔卸甲、损伤过半 , 灰溜溜地撤回了海拉尔 。
关东军擦拳摩掌半天 , 没想到上来就吃了个窝心拳 , 小松原中将为轻率出击感到一阵后怕 , 只好丧事当成喜事办 , 悄悄地咽下了这颗苦果准备再战 。
亚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第二次诺门罕之战
6月20日 , 第23师团全体出动 , 小松原带着2万多人浩浩荡荡地向诺门罕进发了 , 同时出动的还有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7师团主力 , 这个师团在日军中牌子硬 , 名气大 , 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双料王牌 , 被公认是日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 。1939年7月 ,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道:“日本第7师团的士兵们在齐齐哈尔附近尘土飞扬的草原上长期接受高强度训练 , 主要集中于三种日军所重视的技能:刺杀、射击和冲锋 。他们反复练习肉搏战 , 这是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其官兵据说全来自北海道 , 那地方被认为盛产顽强和冷静的武士 。”
被誉为“国宝”的第1坦克师团是全日本当时仅有的一个坦克师 , 从来就没舍得用过 , 这次也上了前线;关东军航空兵主力倾巢出动飞抵海拉尔机场 。为了第二次诺门罕之战 , 关东军动了老本 。可令东京想不到的是 , 此刻他们的对手已换成了苏军一代名将——坦克战专家朱可夫!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跟朱可夫玩大兵团作战 , 小松原等人就有些小儿科了 。
日军的计划是步兵主力渡河迂回包抄 , 坦克师团正面强攻 , 但坦克攻击并不顺利 , 从7月1日起 , 第1坦克师团的多次冲锋都无功而返 , 苏军顽强地把守着河东岸阵地 。只有7月3日晚 , 第4坦克联队利用大雨掩护和苏军的麻痹 , 奔袭苏军第36摩步师重炮阵地侥幸得手 。从战术意义上看 , 这是一次成功的奇袭 , 这也是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诺门罕战争中惟一的一次胜利 。
7月4日 , 苏军将偷渡过河的关东军步兵主力击溃后 , 朱可夫将军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正面的日军坦克 , 苏军两个坦克旅以压倒一切的气势冲入日军战车群中 。在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 , 近千辆各型战车相互厮杀 , 炮声隆隆 , 火光冲天 , 烟尘弥漫 , 亚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开始了 。苏军的T-28、T-26、T-130、BT-6、BT-7坦克和BA-6、BA-10装甲车等各型现役战车相互配合 , 简直把诺门罕当成了新武器实验场 , 打得日军八九式坦克既无招架之功 , 更无还手之力 。日军坦克和装甲车 , 很快变成了一堆堆冒着黑烟的钢铁垃圾 。此战之后 , 日军坦克部队基本瘫痪了 。安冈坦克师团的溃败极大震动了东京 , 认为造价昂贵的坦克不宜再用 。其实有一点不好明说 , 用士兵组成“肉弹”攻击简单、便宜 , 还能体现日军的“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