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二 )


巴斯德果断应战了,公开试验那天,准时在科学院委员会做了试验,可是布歇等却吓得没敢到场 。于是委员会作出了赞同巴斯德意见的决定通过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地否认了“自然发生论”,并且提出了“所有的微生物都是由微生物的母体发展而来的,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凭空产生
2.酵母菌发酵
斯德在酒精发酵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19世纪初,发酵工业相当发达了,人们知道酵母能使得酒精发酵 。但是,关于酒精发酵到底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純粹的化学反应过程,还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題 。有的科学家认为,酒精发酵是化学变化,酵母一经发酵就会死去,变成死的细胞 。但是巴斯德却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那时,他已经是很有名气的了 。1856年的夏天,制酒商比尔找到巴斯德,说他的甜莱糖发酵酒精出了毛病,糖液变酸了,请巴斯徳帮他找出事故的原因 。
当时的他正好对酒精发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比尔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巴斯德非常爽快地就答应帮助比尔查找问题的原因 。
那之后,只要一有空,他就到比尔先生的工厂去 。
巴斯德认为发酵应该是活的酵母引起的,他开始了酵母的实验 。巴斯德把一些酵母液过滤,在过滤液里加些糖和白灰,然后把试管放在烘炉里 。一般来说,化学变化比较容易观察和证实,把一种化合物倒入另一种化合物,很快就能看出变化 。要诬明发酵是活的生物引起的变化,得有耐性,因为这种变化需要时间,慢得很 。巴斯德是个急性子 。他一夜又一夜地不睡觉,不安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想看看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当他从烘炉里取出试管,发现里面什么变化也没有,酵母并没有发酵产生酒精 。他把试管扔了,用拳头死劲地捶着桌子,自言自语地说定有一种方法,我非找出来不可 。”他思索着:也许是自己太性急了 。
后来巴斯德静下心来不厌其烦地进行试验,经过多次试验之后,他终于发现酵母液发浑了,变成了灰色,他高兴极了 。这说明:酵母是活的,它们在活动呢 。巴斯德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滴发浑的酵母液,放在显微镜下面看显微镜底下,那些小小的长圆形的小东西都能活动,它们是活的小生物 。
巴斯德把从工厂里取回的变酸和未变酸的样品,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裣查 。他发现在没有酸的样品中,可以看到成簇的酵母菌,它们是小岡球形的 。在变酸的样品中看到的却是小得多的长國条形的小生物 。宅们是呈单独或不规则排列的群体 。巴斯德把这种拉长了的球状物叫做乳酸酵母,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拉长了的球状物叫做乳酸杆菌问题的症结找到后,巴斯德进而研究起消灭使酒变质的乳酸杆菌的方法,通过许多次的试验他发现当把酒加温到55℃-60℃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酸杆菌而酒质不受影响 。如果灭菌后马上密封保存的话,酒就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发酸 。
巴斯德的方法挽救了里尔的酿酒业,以后这个方法被称为“巴斯德消毒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釀酒等食品工业中,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
3,救治蚕病 。
因为巴斯德在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使得他在法国成了传奇般的人物 。巴斯徳刚刚解决了酒变酸问题,亟待解决的蚕病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在当时,法国南部的养蚕业正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病疫造成蚕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丝绸工业遭到严重打击,整个养蚕业陷入濒于灭亡的境地 。人们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师杜马也鼓励他挑起这副担子 。
但是我从来没有和蚕打过交道啊!”巴斯德没有把握地说 。
这岂不是更妙吗?”老师杜马鼓励他说 。
巴斯德想到法国每年因蚕病要损失1亿法郎时,他不再犹豫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有责任拯救濒于毁灭的法国的蚕业 。他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即使那时候他对蚕一窍不通,甚至连蚕都从未见过 。巴斯德接受了农业部长的委派,于1865年只身前往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莱 。
到了蚕业灾区之后,他一方面查阅大量资料,学习有关知识;一方面详细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室检查 。
蚕得的是一种怪病,让人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病蚕常常抬着头,仲出脚像猫爪似的要抓人;蚕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 。多数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最终大都难逃一死 。极少数的病蚕结成茧子,可钻出来的蚕蜮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 。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