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一刻钟是几点

两点一刻是两点十五分,一刻钟就是15分钟,来源于古代的铜壶滴漏 。
中西方对于时间的计算方式都十分相似 。西方的计时方法是把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个小时,而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 。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时刻,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 。
除了日晷计时以外,古人还有许多其它的计时方法,在周秦两汉时期,古人用的是特定称谓计时法,他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 。
二点一刻是什么意思?【两点一刻钟是几点】就是2:15,一刻钟就是15分钟 。
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 。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 。
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 。
扩展资料
古代时辰和现代24小时制
1、古代时辰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 。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
2、24小时制
在二十四小时之中的时间书写的格式为“小时:分钟”(例如,01:23),或者为“小时:分钟:秒钟”(01:23:45) 。不足10的数字前面要补充一个零 。
在精确度高于秒的环境下,秒后可使用十进制来表示,小数点后面的部分跟在小数点或者点符号的后面,例如01:23:45.678 。
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一天开始于早子时,24:00——1:00,每天的最后一分钟开始于夜子时之初23:59(子初)而结束于夜子时之末24:00(子正) 。某一天的24:00等于下一天的00:00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24小时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刻钟
两刻钟是多长时间30分钟 。
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 。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 。
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
扩展资料
古代的时间单位与换算
1、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每2个小时等于一个时辰 。
2、刻: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 。
3、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刻钟
下午两点是什么时辰?具体到什么时多少刻?下午两点是未时,未时是从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 。午后时间,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 。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 。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