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谁写的

【明史是谁写的】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 。探花徐乾学、徐秉义之弟,兄弟三人皆官贵文名,号称“昆山三徐”、斋号“集义居” 。顺治十六年进士第一,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翰林院修撰 。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总裁,荐万斯同入史局 。升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 。后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康熙二十九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职 。闰七月二七日惊悸呕血而死,享年五十八岁 。著有《含经堂集》、《得树园诗集》 。
明代没有史官怎么明史出自清代,这样的史书真实性如何是这样 。明代不是没有史官,而是每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总编往往是新朝代来编辑旧朝的历史 。比如:《元史》就是由明朝人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 。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 。
全书共十三部,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毅宗崇祯朝、安宗弘光朝、绍宗隆武朝、昭宗永历朝因战乱无实录 。
《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顺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 年5 月26 日) 。据清朝顺治实录记载,当日以修《明史》总裁官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请,正式设置副总裁官,以学士、侍读学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并且选定纂修、收掌、誊录官 。通过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
第二阶段
康熙年间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 。有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龄等人 。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 。这里,应当提一提我国史学史的一段公案 。原来,明清之际,有一些明朝遗臣和反清志士十分重视明史的研究 。杰出思想家黄宗羲曾编《明文海》四百多卷,并著有《明史案》二百四十卷;顾炎武也辑存有关明朝史料一两千卷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笼络明朝遗臣、社会名流,曾有意开博学鸿词科 。虽然有睢州人汤斌等汉人积极参与,但黄、顾等人仍然秉持文人的骨气坚持不肯与清廷合作,但为着保存明朝真实史迹的目的,仍派出了得力助手参与明史的编纂 。黄宗羲的得意弟子万斯同,便是当时被委派参加明史的编撰人之一 。黄宗羲的儿子、顾炎武的外甥,也都参与其事 。这样,就相应地保证了明史的质量 。万斯同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 。清初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评论他:“专意古学,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 。他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 。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 。因此,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上完成了 。万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总编的王鸿绪,把万氏的明史稿进行了改编,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两次向皇帝进呈 。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 。王氏此举曾引起当时和后来文坛的非议和责难,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王鸿绪实际上是掠夺了数十年来以万斯同等人为主力的几十个学者的劳动成果,属于剽窃行为 。
第三阶段
到雍正元年(1723年)正因为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学鸿儒科及其修纂《明史》只是康熙皇帝的一种政治手段,所以其结果也必然会时重时轻,迁延时日,前后用了将近五十年时间,直到康熙皇帝病逝,雍正元年(1723年)仍然未能完成这部官修的前朝史 。但是,这时的情况与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初修时已经大不相同 。除了政局稳定,经济也逐渐恢复,到康熙后期更出现了繁荣盛世,这些都为《明史》的修纂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资料的征集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这近五十年时间,虽然未能完成《明史》的修纂,但却是《明史》成书的关键阶段 。我们今天所见《明史》之雏形便是在此时形成的 。到雍正元年(1723年)为止,先后完成了四部《明史》的稿本 。一种是万斯同审定的三百十三卷本,另一种是他审定的四百十六卷本,这两种稿本都被称作万氏《明史稿》 。此外还有王鸿绪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进呈的《明史(列传部分)》二百零五卷本,这实际上是在万氏《明史稿》基础上删削而成的 。到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王鸿绪又一次进呈《明史稿》,包括纪、志、表、传,共计三百十卷,这便是王氏《明史稿》,即后来刊刻的所谓《横云山人明史稿》 。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 。因为这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因此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张廷玉是唯一在在清朝中配享太庙的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