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方式简单、成本惊人 互联网巴士缘何销声匿迹?

互联网巴士属于出行领域的消费升级类项目,和普通公交相比,在用户体验上更胜一筹 。但由于商业逻辑、盈利空间等问题,始终没有找到合理的运营模式,项目几乎都处在暂停或转型的状态,成为了风口过后被摔在地上的“猪” 。
互联网巴士最受关注的时间是在2015年 。
彼时,首家互联网巴士品牌“小猪巴士”刚刚成立;滴滴出行则收购了考拉巴士推出“滴滴巴士”,并砸下5亿元,要解决上班族的通勤问题 。
除此之外,北京当时还有考拉班车、哈罗班车、接我云班车,易道巴士等;深圳也有嘟嘟巴士、嗒嗒巴士等一系列巴士在推广运营之中;在杭州,还有ubus和拼搭客 。而以地域为单元的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巴士品牌更是如雨后春笋 。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上座率低、盈利空间有限、商业模式不成立等原因,多家巴士纷纷败下阵来,而滴滴也仅仅死扛了不到一年时间,便缴械投降 。2016年6月,滴滴巴士更名为滴滴公交,成为实时公交查询工具 。
作为此前融资数额最大的嗒嗒巴士,最多的时候,仅北京地区就有几十条线路,而如今打开嗒嗒巴士的APP,仅剩极个别的线路还在运营 。今年6月,嗒嗒巴士发声明表示,嗒嗒巴士不会离开,只是线路上的调整,未来还会再次开通 。
目前运营线路较多的为嘟嘟巴士,但嘟嘟旗下不仅有嘟嘟巴士,还有嘟嘟共享租车,以及嘟嘟单车等,但嘟嘟巴士的票价较高,在北京地区,平均票价为15元 。
目前,在百度搜索关于互联网巴士的新闻,大多都停留在2015年,多数巴士在2015年后就很少再有相关动态 。

盈利方式简单、成本惊人 互联网巴士缘何销声匿迹?

文章插图
部分互联网巴士融资及运营情况
国内的相关项目纷纷倒下,而海外的同类型项目也不尽如人意 。今年5月,位于波士顿的按需共享巴士公司Bridj宣布,由于在与一家汽车公司的重大交易中遭遇失败,公司选择关闭 。
Bridj的倒闭有些突然,因为经过3年和数百万英里的客运里程后,Bridj已经是美国地区该类型最大的公司 。Bridj的运营主要依靠“动态线路”(dynamic routing)模式,基于智能计算对车辆进行分配与调度,减少在转乘、接驳和中途停靠等环节上消耗的时间,从而实现“门到门”的公交体验 。用户只要在APP中输入起始地点和出发时间,车辆便可在10分钟内到达并接乘客上车 。
从2015年1月开始,Bridj在早晨上班时间和每天下午的4点到7点之间提供服务 。用户可以实时查询车辆位置、运行线路图、下车距离等 。除了全程提供免费WiFi,保证乘客都有座位外,其花费也仅略高于普通的公共交通 。
作为全球第一个以动态线路方式提供城市交通调度服务的供应商,其发展前景曾被认为是一片光明,运营模式也被很多中国同类公司当成学习模板 。如今,其倒闭或许是全球互联网巴士处境的一种缩影 。
互联网巴士类似于“定制公交”,因此也被称作定制巴士或共享巴士,主要为解决白领上下班的出行需求,可以有效补充公交运力 。
互联网巴士属于出行领域的消费升级类项目,和普通公交相比,在用户体验上更胜一筹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由于限行、停车位少、地铁票价上涨、打车难等问题 。用户对于能够缩短时间、提高舒适性的出行方式还是有较高支付意愿的 。
有座、固定发车、上车能睡觉、票价和地铁差不多,使得互联网巴士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发车时间比较早,不过也顺便督促了我早起,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还能顺便买个早餐,生活都变规律了 。”一位用户表示 。
而除了上下班通勤业务,互联网巴士的服务场景还延伸到了周边旅游、地铁接驳、定制包车等等 。
无法收回成本
不过看似高频、刚需的通勤业务,盈利空间却十分有限 。
“只有当上座率达到80%以上时,互联网巴士的收入才能基本抵消成本 。”谈及互联网巴士失败的原因,多位巴士内部人士均表示,不盈利是主要原因 。
“巴士的运营成本其实远远高于预期 。”刘宇(化名)告诉猎云网,刘宇正在做一个共享巴士的项目,年初的几个月他一直在为自己的项目奔波 。
据刘宇介绍,一辆大巴一个月的运营成本是固定的,在12000-15000元左右,政策扶持的新能源汽车也在10000元以上 。如果每月按22个工作日来计算的话,日平均运营费用在500元以上,而对于互联网公司还有运营推广的成本 。
“50座一辆车,如果按5元/座,即使上座率100%,一辆大巴每天往返一次,一天也只能营收500元 。几乎处于净亏损状态,线路越多,亏损越多 。”刘宇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