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园林的共性和特点拜托各位大神

在北方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 。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 。以北京为例 , 除西北之外,几乎都缺少充足的水源 。城内的王府花园可以奉旨引用御河之水,一般的私家园林只能凿井取水或者由他处运水补给,因而水池的面积都比较?。?踔敛捎谩昂翟啊钡淖龇?。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置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 。北方不像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小一些 。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青石纹理挺直 , 类似江南的黄石,北太湖石的洞孔小而密,不如太湖石之玲珑剔透 。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谐调 。北方叠山技法深受江南的影响,既有完整大自然山形的模拟,也有截取大山一角的平岗小坂,或者作为屏障、驳岩、石矶,或作为峰石的特置处理 。但总的看来,其风格却又迥异于江南,颇能表现幽燕沉雄气度 。植物配植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 。每届隆冬 , 树叶零落,水面结冰 , 又颇有萧索寒林的画意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 , 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王府花园尤其如此 。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了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 。太湖产奇石 , 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 。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 。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 。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 。今存者 , 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 。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 。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 。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 。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 。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 。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 。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江南多竹 , 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 。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 , 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 , 以淡雅相尚 。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 , 亭榭廊槛 , 宛转其间 , 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 , 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 , 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 。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 , 不施五彩 。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 。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 , 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 。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 , 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 。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 , 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之美主要反映在"诗情画意"上,它在构思、取材、建筑布局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形成寓情于景的特点,将人的理想、趣味和精神追求通过景物展现出来 , 达到"无处不可画 , 无景不入诗"的意境 。园林的命名和对建筑、山水景色的题名及楹联、匾额等更是抒情寓意,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中国园林因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 。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南方园林又称私家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 。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 , 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 ,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 , 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 , 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皇家园林主要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 。承德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它依据自然山水而建 , 在雄浑的山川之中点缀宫殿、轩、榭、寺庙 , 别具风格 。颐和园中的建筑金碧辉煌,精美别致 , 如万寿山佛香阁巍峨耸立 , 高达41米,是全国现存最高的楼阁;红色木框门窗,配以黄琉璃瓦绿剪边的攒尖顶 , 光彩夺目 。山前湖岸的木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廊内绘花卉、人物、故事画八千多幅,堪称"艺术画廊",1990年被收入英国《吉尼斯世界大全》 。园内昆明湖东的十七孔桥,长150米 , 宽8米,是北京古桥中最大的一座 。如此宏大壮观的规模、灿烂多彩的建筑也只能在皇家园林中见到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汇集无数名园胜景,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建造各种景区达140多处,并有仿瑞士、法国宫殿园林的中西合璧建筑,有天下奇?quot;人间天堂"的美称 。可惜被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化为灰烬 。南方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风格迥然不同,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紧凑,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游览者不管站在何处 , 看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建筑精巧秀丽,色调素雅,一般是灰色屋瓦,白色墙壁,褐色的门窗,不施彩绘 , 常有精致的砖木雕刻作装饰,显得朴素清雅,玲珑精致;有独特的叠石造山手法,园林中往往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叠众多假山 , 给人峰峦回抱、洞壑幽深的感觉;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以水取胜",明媚秀丽 。江南私家园林遍布于苏州、扬州、杭州、上海、南京、无锡等地,但最负盛名的是苏州园林,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至清末,苏州有记载可查的大小园林有200多座 , 因而被称为"园林之城"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狮子林以假山著称于世,体现了江南园林叠石造山的美妙技巧 。假山上有许多洞壑,曲折盘旋,各洞之间有不同的景象,山顶高峰林立,形状如狮兽 。整个假山用太湖石叠成,外观雄浑壮阔 , 内部玲珑剔透,令人惊叹 。江南园林堆叠假山多用太湖石,太湖石上有许多孔穴和皱纹 , 圆润秀雅,非常好看 。留园的冠云峰、瑞云峰和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并称"江南三大名峰",用的都是太湖石 。称为苏州各园之冠的拙政园可让人品味江南水乡的意境 。全园以水景为主 , 利用桥、堤、岛、廊划分水面,使水面曲折变化又多层次;各种建筑物大都临水而建,造型轻盈活泼、四面透空 , 尽收周围景色 , 一切又倒映水中,更具烟水弥漫之趣 。在中国园林发展过程中,南北园林风格互相交流渗透,出现了一些融合南北风格的园林,如扬州的个园,楼阁仿照北京颐和园建筑风格,园内的回廊、漏窗、池泽、假山却体现了苏州私家园林的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 许多中国园艺家设计、制造的园林作为文化产品向西方国家出口,如1980年4月 , 苏州"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成展出,备受瞩目 。另有英国的"燕秀园",德国的"帼园",荷兰的"名胜宫",加拿大的"苏州园"等中国园林艺术在异国他乡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
求采纳
北京园林 特点是什么有圆明园、颐和园、绛守居园池、铁山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
1、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 , 还有许多小园 , 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 , 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 , 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 , 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
2、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 , 与圆明园毗邻 。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 , 以杭州西湖为蓝本 , 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 , 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 , 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
1961年3月4日 , 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7年5月8日 , 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3、绛守居园池
新绛绛守居园池始建于公元五九六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 。2009年12月9日,绛守居园池入选“国家重点公园” 。
现存园池大体基本面貌是清代李寿芝重建 , 后经民国初年修建的风貌 。园池东西长,南北窄,一条子午梁(甬道)横贯园池南北,高高隆起,将园池分为东西两部分 。
整个园林根据植物花卉的不同,划分成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咫尺园林将游客带到写意的山水图画中 。
甬道西“洄莲亭”屹立于芙蓉池南岸,夏日红莲翠盖飘送着藕香 , 在“洄莲亭”中饮酒、弈棋、抚琴,在藕乡里觉得石骨都寒,此为园地“夏景” 。
绕过“洄莲亭”,园池西墙中部有一依墙而筑的重檐半亭,半亭周围广植修竹花木 , 冬季雪压绿竹在风中摇曳却是另一番的意境 , 此为园池“冬景” 。
4、铁山园
铁山园是古典园林建筑,位于山东曲阜孔府,是孔府的后花园,面积50多亩 。它建于明朝弘治16年(1503年),由当时的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扩建而成,其间经过三次大修 。
建园之时,有人送来古鲁城内炼铁的铁渣石,类似陨石,园主十分高兴 , 认为这是天降神石 , 象征孔府从此时来运转,兴旺发达,而且与他的名字意义相合,于是把它们布置在园中 , 并命名为铁山园,自己也自号铁山园主 。
园林处原孔府轴线的最北部,也用轴线布局 , 正是北方特点,其布局仿紫禁城御花园格局,这布局也只有孔府敢当 。
5、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 ,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 , 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 , 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 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 , 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
百度百科——绛守居园池
百度百科——铁山园
【南北园林的共性和特点拜托各位大神】
百度百科——承德避暑山庄
百度百科——颐和园
百度百科——圆明园
北京园林的五大特点 。
北京园林由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 , 形成自己的特殊风格 。北京园林是北方园林的代表,也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习惯上也称为北方皇家园林 。我们只要简单地以北京园林和江南园林作比较,彼此的区别和特色就显而易见,其北京园林我们可以概述以下几个特点: 。
其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北京园林 , 特别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园林 , 多属帝王宫宛 , 园内建筑物体高大 , 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并在全园布局上分前殿、中殿和后殿 , 采取中轴对称形式,以显示封建帝王的权力至高无尚 。这些皇家园林都属离宫别苑,有的还承担着处理朝政的功能,所以,建筑宏伟、金碧辉煌,显示出富丽豪华、赫赫无比的气派,加上北方气候和地理的因素,就形成了北京园林独特风格和特色 。
其二,名园荟萃、集锦式园林 。所谓集锦式的园林体系,主要是指凭借封建帝王的权势,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和能工巧匠,将国内国外各类园林的精华,以及山水诗、山水画中所描绘的自然情致,仙居幻境,移植仿建于皇家苑囿之中,形成荟萃名园、景象万千的园林景观 。这是北京乃至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一个显著标志 。。
其三,北京园林多为大幅度的平地造园以及相应出现的小园集群的规划布局的特点,这也是北京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的一大特色 。北京园林建筑,为了与山水地形自然协调,力求避免呆板凝滞,在原本是一片平地上,挖湖堆山,分割成不同景区,而在各组建筑群之间,则用人工自然起伏的土丘加以分隔,使其构成各自互不干扰而又协调一致的景区 。。
其四,再现自然 , 模仿江南 。北京园林在保持北方传统风格上 , 借鉴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特别是清代康、乾二帝多次下江南巡视,深受南方清雅秀丽的江南园林影响,并在北京皇家园林中加以效仿,极大地丰富了北京皇家园林的内容,达到了封建帝王造园艺术水平的顶峰 。
其五 , 对西洋园林文化的引入 。北京园林吸取西洋园林文化精华,并与中国皇家园林有机结合 , 这也是北京园林的特色之一
可以说,北京园林发展的全部历史都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过程 。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北京园林建筑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艺术水平之高,为历朝之冠 。北京园林达到了鼎盛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