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服无章,上下混淆”
在现实生活中,宋代民间往往突破朝廷规定的等级制度,穿戴的衣冠上自皇帝、贵族、百官,下至士人、平民,没有绝对严格的差别.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人们一般都带幞头.官员的幞头背后,装上两脚,用铁丝或琴弦、竹蔑等为骨,一般为直脚.从宋初开始,直脚逐渐加长,目的是防止官员上朝站班时交头接耳.官员一般穿“公服”,宋初规定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用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宋神宗时,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公服的形式,是圆领,大袖,下裾(大襟)加一横襴.到男宋时,由幞头改用幅巾,甚至岳飞这样的武将也以包裹幅巾为尚,冠帽渐衰.同时,百官的衣服由公服改为紫窄衫.这种情况在北宋和南宋许多地方都不断出现过.哲宗至徽宗时人张耒在〈衣冠篇〉中记载,当时胥徒的冠服与知州、县令相差无几,公卿大夫与武官、技术官的衣冠没有太大区别.朱熹也说过:“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到南宋末年,“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这些情况表明,原来按规定只能穿白色和皂色服装的庶人、公人、商贾等,常常违禁穿戴官员才有资格穿戴的衣冠,而朝廷越是不断下令禁止百姓“逾僭”,越是证明这种“逾僭”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二、崇尚素雅和大方、新颖
宋人的衣冠服饰崇尚素雅、大方和新颖.一些人认为,宋代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服饰趋于拘谨和质朴.但程朱理学直到宋理宗时才受到朝廷的重视,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而这是宋王朝已经走过了大约六分之五的路程.程朱理学对宋代服饰的影响并不向想象中的那样严重,何况朱熹还主张衣冠要“便身”和“简易”.
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衣冠色彩的爱好,从鲜艳和单纯改变为繁复而协调,对比色调日趋稳重和凝练.宋代的服饰,除北宋官员的公服以外,民间服饰一般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当时出现了印花的丝织品,在木板上雕刻图案,然后印在丝织品上,称“缬帛”.又出现了加入金线编制的丝织品,称“销金”.织锦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尽管官府三令五申,禁止民间雕刻和买卖缬板,禁止服用“皂班缬衣”,禁止民间男女穿戴销金衣帽,但并未奏效.宋徽宗时,大相国寺内,有尼姑公开出售“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
徽、钦时期,民间服饰在色彩、款式、图案等方面出现了新的风格.宣和年间,士庶竞相以鹅**为腰腹围,称“腰上黄”.妇女便服,不施衿纽,紧身短小,称“不制衿”.开始从宫廷外传,很快全国“皆服之”.妇女的鞋底呈尖形,用双色合成,称“错到底”.靖康初年,汴京妇女的首饰、衣服、织帛等备有一年四季的节日礼物或花卉,称“一年景”.这些新式服装的出现,表明当时民间已形成了一次突破服装旧格调、旧样式的新高潮.
三、吸取少数民族服饰的长处
宋代汉人充分吸收了周邻少数民族服饰的优点.仁宗、徽宗时期,曾屡次下诏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契丹人的衣冠和装饰.如庆历8年(1048),禁止“士庶仿效胡人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大观4年又再次下诏禁止.政和7年宣和元年,又两次禁止百姓穿戴契丹服装,如毡笠、钓塾、违反者“以违御笔论”.这说明违禁者极多,有无法禁绝的趋势.徽宗年间,汴京女子“作大鬓方额”,“尚急扎垂肩”,“多梳云尖巧额,鬓撑金风”,都是自北传南.契丹服装的颜色,如茶褐、黑绿等,也在这时传入汴京.
【北宋与南宋的衣服有何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的服装,实际上只有“朝服”还保留一点汉制,其他都是从“胡服”变化而来的.朱熹就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四、女子戴盖头
唐代女子骑马远行,为了防止风沙,曾戴帷帽、皂罗.宋人认为这就是宋代的“盖头”.
北宋中期,司马光曾记载当时士大夫家的女子到官府打官司,“蒙首执牒,以争家资”,说明这时女子出门戴盖头,在士大夫家属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司马光提倡“男治外事,女治内事”,主张“妇女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南宋高宗时,朱熹任泉州同安县期间,见到妇女抛头露面,往来街上,下令以后妇女出门必须用花巾兜面,后人称为“文公兜”.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宋朝女子出门戴盖头者日益增多.汴京的妓女出门都将盖头背系在冠子上.替官员和贵族说媒的上等媒人,着紫背子,戴盖头.元夕节观灯,妇女戴“幂首巾”上街,入曲巷酒店饮酒,仍以巾蒙首.
五、背子的流行
在宋朝,背子是男女都穿着的一种服装.背子的袖管长至手腕,两裾(衣服的前襟)平行不缝合,两腋以下开叉.女子的背子长度与裙子相等,袖子比杉子略宽.一种样式是在两腋和背后都垂有带子,腰间用勒帛束缚;另一种是不垂带子,腰间不用勒帛,任其左右两襟敞开.半臂的袖管只及背子的一半,其袖长与现代的短袖衬衫相似.
宋代的背子主要是从半臂发展而来的,但与前相比,袖管和两裾都要加长,而且男子和女子的背子也有区别:男子的背子只是衬服,一般不穿在外作为常服;女子的背子则作为常服甚至礼服穿用.在徽宗以前,背子一般要用勒帛束缚,徽宗以后就不用勒帛,变为散腰了,这样显得更为简便和潇洒
宋代服饰特点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 , 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 , 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 , 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 , 下身穿长裙 , 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 , 很像现在的背心 , 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
男服服饰:
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 , 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
女服服饰: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
宋朝服饰有自身的特点 。官服多为大袖衫 , 头戴直角冠帽,采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官员级别;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则是大袖衫 。另外,宋代妇女的常装是一种称为「背子」的外衣,其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衩 , 衣长过膝 。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见其流行程度 。
详细资料
南宋女人讲究服饰打扮,即使是贫家女子也有一两件锦衣罗裙几样头饰 。“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营生 。”(《鸡肋编》南宋:庄绰),“都民土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 。都人以碾玉为首饰 。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宋史五行志》元:脱脱等)
南宋女人佩带首饰比起唐朝有更多花样,更多新奇妙美 。“如官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钗环、领抹,极其工巧,古所无也 。”(《都城纪胜》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 , 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梦粱录》南宋:吴自牧),“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 , 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花影乱,笑声喧 。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 。”(《瑞鹤仙》南宋:康与之),“花艳艳,玉英英 。罗衣金缕明 。闹蛾儿簇小蜻蜓 。相呼看试灯 。”(《阮郎归》南宋:洪瑹),“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青玉案》南宋:辛弃疾) 。南宋的贵族女人更是珠光宝气竟相互斗美攀艳,“有善女人 , 皆府室宅舍内司之府第娘子夫人等,建庚申会,……俱带珠翠珍宝首饰赴会,人呼曰斗宝会 。”(《梦粱录》南宋:吴自牧)
南宋女子追赶时髦、追求新颖稀奇,装束常变幻,“女妇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 。如高冠长梳,犹及见之,当时名大梳裹 , 非盛礼不用 。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 。”(《清波杂志》南宋:周煇)在南宋何止爱美的女子就是少数男子也穿奇装异服,“自淳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南宋:吴自牧) , “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宋史五行志》元:脱脱等)
“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 。”、“士庶家竞以胎鹿皮制妇人冠,山民采捕胎鹿无遗 。时去宣和未远,妇人服饰犹集翠羽为之 , 近服妖也 。”(《宋史五行志》元:脱脱等)南宋女子臭美臭得不走常规,什么都敢穿什么都敢用 。宋朝女人也太不像话了,士庶家的女子戴什么皮毛穿什么羽毛,爱美爱得竟连累走兽飞禽,破坏生态环境 。
“妇人小儿 , 服饰华炫,往来如云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这就是南宋的女人华丽炫美真实的写照 。
唐朝只有极少数宫廷里的或贵族女子才称得上华丽,而广大的士庶、里巷、贫家女子衣着朴素 , 华丽全然与她们无关 。“闻妇之道 。以贞、顺、静、专为礼 。若夫矜车服耀首饰 。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 。非妇人宜也 。”(《河间传》唐:柳宗元),“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静女吟》唐:孟郊),“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长溺人心 。”(《古冢狐》唐:白居易) ,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贫女》唐:李山甫),“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贫家女》唐:白居易) 。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 。
这种就是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这种式样的袖口变的宽大 。
宋代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平时很少穿着,只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服用 。其制为深清色、五彩翟纹 。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 。穿着这种服装,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 。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 。
宋朝大袖原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 , 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 。普通妇女不能穿著大袖 , 只能以背子代替 。这种大袖的服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等画迹中有具体反映 。近年 , 在福州地区的南宋墓中,也出土了这种服饰 。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 。宋朝背子便服,在宋代妇女中比较流行 。其制以对襟为多 , 衣襟部分敞开,不用钮扣或绳带系连 , 任其露出裏衣 。衣长大多过膝,有的与裙子齐 。
宋代妇女襦裙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 , 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浮仓山挖掘出一座宋代古墓,经过了一番挖掘清理,不仅弄清了轮廓和墓主的身份,还发现这是一座富存福建古代丝绸的宝库 。
墓主黄升,系宋代赵氏宗族的贵妇,其父亲为福州状元黄朴,黄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 。黄升16岁嫁与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与骏 , 17岁便命薄而亡,其祖父赵师恕为其择地埋葬并亲自撰写墓志,“为尔之宫,万古犹今 。”由于身份的显贵,黄升的随葬品十分地丰厚,其中包括了其父亲为她精心准备的陪嫁和夫家为其添置的华贵的四季衣裳,尽管这位夭亡的贵族**只是留下其日常使用的衣物,但还是给后人留下这丰厚的文化遗产 。
================================
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大袖衫,后身靠底边处有三角形兜子,用来容纳霞帔的尾端:袖长91厘米、袖口宽68厘米、袖根宽31厘米、落摺55厘米、前身长120厘米、前身下摆宽60厘米、后身长121厘米、后身下摆宽60厘米、领阔8厘米
南宋黄升墓出土的霞帔:长213厘米、宽度6.2厘米、尖长约4厘米
宋代的褙子显然有窄胯的特点,而且长仅到膝的位置.通常称为小袖对襟旋袄,长裙外还常搭配有弧形的缚裙.这些我从未在现在的影视剧看到.外面的衣服都是又长又宽的.
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特点是修身适体 , 不论权贵,还是一般的百姓 , 都流行着直领 , 对襟的一种服饰,颜色以清雅为主 。
宋代的服饰是在继承了唐朝服饰的基础上,做了与传统更好地融合,衣着的配色上区别于唐代红紫、绿、青为主的习惯 , 多采用各种淡色,使用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素淡的颜色 。
宋代经济、文化、政治都是一个鼎盛发展的时期,大家温饱是满足的 ,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审美也是跟着提高的 。宋代官宦之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普通百姓的着装也很讲究 。朝廷官员的服饰是沿袭了唐代,官员家眷的服饰规格和颜色跟随官员的品级改变 。为了巩固阶级统治规定庶民百姓不能使用绫缣五色华衣 。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生活好了,就是想打扮自己,朝廷规定不能用五种颜色,但没说不能用这些颜色的相近色 。宋代染织技术高超,可以制造饱和度低的布料 。所以粉红、粉紫、葱白、银灰这些色调的衣服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 。
- 2017地下车位买卖合同范文
- 茶的起源与传说
- 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专硕分数线
- 如何获得采茶舞曲的简谱与歌词
- 张飞的丈八蛇矛是怎么来的?与蛇有关
- 在交流电路中,纯电感.纯电容.纯电阻上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分别是什么
- 网络明星经济的利与弊
- 摩托车高速收费标准
- 宁波繁景花园与天合家园哪个好
- 建筑工程结构鉴定报告与检测报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