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了,你把问候捎到“目的地”了吗?

本文转自:鲁网
中秋节到了 , 你把问候捎到“目的地”了吗?
逄春阶每次从济南回老家 , 根据路途远近 , 先看望在安丘市区的岳父岳母 , 吃了午饭或晚饭 , 两位老人都会说:“快回家吧 , 回家替我们问孩子的奶奶好!”我答应着 , 再坐车回家看望我的母亲 。 如今岳父八十六岁、岳母九十一岁 , 他们让我捎给母亲的问候 , 已经数不清了 。 可是 , 我却很少郑重其事地跟母亲说:“我岳父岳母向您问好 。 ”而母亲呢 , 当我走的时候 , 也会很认真地说:“见了孩子的姥爷、姥娘替我问个好!”可是 , 我见了岳父岳母 , 也常常把问候语给忘记了 , 贪污了 , 没下文了 。 问候语呢?咽到我肚子里去了 。 这不是典型的“食言”吗?
想起了一个笑话 , 小儿子去给爹买酒肴 , 当爹的嘱咐:“给卖酒的王大爷捎个好!”到了沽酒铺子 , 买了猪肺、猪肝、还有猪耳朵 , 他把猪耳朵偷着吃了 , 回家 。 当爹的问:“给王大爷捎好了吗?”小儿子不说话 , 他忘记捎好的事儿了 。 当爹的又问:“没听着我问你啊 , 你耳朵叫狗吃了?”小儿子觉得爹真是神仙 , 赶紧回答:“不是狗 , 耳朵叫我吃了 。 ”让我捎的问候话 , 当时是装到耳朵里了 , 可是没有装到我心里 , 只是当做客套话 , 总感觉说不说一个样 , 心里有就行了 。 可是 , 能一样吗?对老人来说 , 是不一样 , 他们的问候话 , 是一种亲戚之间的牵挂 , 是关心 。 我辜负了老人的一片心意 。 “父母呼 , 应勿缓 , 父母命 , 行勿懒 , 父母教 , 须敬听 。 ”问候语没捎到 , 也是不孝顺的表现 。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 我不光是把岳父母与母亲之间的问候话忘了 , 还忘记了好多问候话 , 没有把问候话捎到“目的地” 。 比如我同学和朋友听说我要回家 , 他会说:“给老母亲问好啊” , 我答应着 , 可是到家 , 见了母亲 , 一大堆事儿 , 就把同学的问候也置诸脑后了 。 问候、祝福 , 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 , 乍听上去可有可无 , 但却是不可或缺 。 正是有了问候 , 人间才多了些温暖 , 少了些冷酷 。 问候语 , 是无形的 , 但是包含着真情 , 包含着祈愿 , 包含着彼此的尊重 。
给亲戚捎问候话 , 其实也是一种承诺 , 就跟捎有形的东西 , 比如一瓶酒、一个蛋糕、一本书一样的 。 没有把问候话捎到 , 就是没有践诺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我就不诚信 。 看来 , 诚信体现在方方面面 , 尤其体现在细部 , 体现在无形处 。 它是一种形式 , 但是这种形式 , 又有着沉甸甸的内容 。 这必要的形式 , 未必能起到多大作用 , 但是你把问候捎到了 , 一定会让老人心里得到安慰:“哦 , 还有那么多人牵挂着我呢 。 ”
进一步想 , 问候多了 , 可能产生一种倦怠 , 新鲜感没有了 。 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 , 客套 。 我想第一次或第二次岳父岳母让我代替他们问候我母亲的时候 , 我一定是问候了 。 可是 , 久而久之 , 就不再当回事 。 这“倦怠”还真是个事儿 。
前几天 , 山东大学教授马兵谈到了张炜小说《河湾》对“倦怠”的思考 , 他说 , 比起父辈、祖辈甚至更早期 , 人们有更强的倦怠感 , 人们对身份、时间、地域感知的丧失都是心灵倦怠的体现 。 为何人们如此忙碌却没有很高的幸福感?忙碌而不幸福的状态背后到底是什么?马兵引述汉德克的《试论疲倦》和韩炳哲的倦怠理论来进一步说明 , 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 , 那些非常不引人注意、谁都会体验到、却很难去记录和表达的疲倦 , 在侵蚀着我们的丰满的生活 。 在日常和文明的疲倦之后 , 还有更巨大的疲倦 , 那是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个体的疲倦 。 这个时候 , 疲倦这件事情充满了哲学的意味 。 在疲倦的状态里 ,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 从习以为常甚至是麻木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 重新获得审视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 在21世纪 , 深度注意力正在边缘化 , 人们的注意力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 , 呈现出一种过度积极的状态 。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 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 。
疲倦 , 是个顽症 。 不断重复的“问候”也真的疲倦了 。 就那么几句简单的词 , 不停地重复 , 重复多了 , 就像螺丝一样滑了丝 。 问候语成了被动应付 , 不得不说 , 于是就有了口是心非 。
中秋节到了,你把问候捎到“目的地”了吗?】怎么才能拂去疲倦的尘埃 , 让问候保持新鲜度?怎么保持呢?我想 , 首要的是要真心对待问候和祝福 。 要主动把传递问候语当成传递友谊的种子 , 当成自己修身养心的种子 , 要自觉地把这棵种子种在心田 , 要从内心深处觉得本该如此 , 让问候语真正落地开花 。 多年前 , 我去日本山口县采访 , 在一家酿造厂参观日本上百年的白酒酿造工艺 。 临别 , 酿酒师永山先生和夫人小跑着跟我们挥手告别 。 我们坐在中巴车上 , 有个人就说:“快 , 擦玻璃 , 擦玻璃 。 ”意思是 , 做出擦玻璃的样子跟人挥手告别 。 车继续往前走 , 日本翻译就跟我们慢慢地说 , 日本这对夫妇觉得一下午陪咱们很荣幸 , 是缘分 , 地球这么大 , 为什么咱们可以相处一下午呢 , 这次告别 , 很可能就是永别 。 所以告别时 , 就很珍惜这段友情 。 不能用擦玻璃的心态 , 要真心的挥手 。 你们可能没有注意 , 他们小跑着 , 眼里都有了泪痕 。 我听了感到很惭愧 。 日本侵略者很无道 , 而民间的日本普通百姓是友好的 。 这一点 , 我感受到了 。
就老人来说 , 必要的问候和祝福 , 更是不可或缺 。 他们经过了风风雨雨 , 暮年的生命之火 , 尤其需要我们晚辈的呵护 。 传递问候 , 更是不可或缺 。 有时想一想圣人的话 , 就眼窝发湿 。 在《论语》中 , 孔子曰:“父母之年 , 不可不知也 , 一则以喜 , 一则以惧 。 ”为人子女者 , 可以在心里问一句 , 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 , 他们今年有多大了?对于这个问题 , 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上来的 。 现如今多数人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 对父母的关心也日渐淡漠起来 , 除了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以外 , 就连节假日的时候也不主动问候一声 。 这种行为 , 实际上是有违孝道的 。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 , 即便生活再忙碌 , 都不应忽视 。 再是强化问候语的仪式感 。 诚如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 ,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 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同样的 , 我们要使每个问候都与其他的问候不同 , 让问候不再刻板、僵硬、勉强 , 而是更自然 , 更亲切 , 更温馨 , 更开心 。 归结起来就一句话 , 让平淡无趣的日子 , 因为问候的仪式感而变得绚烂多姿 。 问候语也可以变通一下 。 换一种方式 , 比如前几天我回老家 , 看到母亲小院子里的太阳花、月季、丝瓜、韭菜畦等生机勃勃 , 我就拍了几张发了个微信朋友圈 , 备注是:“老母亲侍候的花花草草……”没想到收到好多朋友的祝福 , 其中有个朋友感慨说:“回家看看娘真好!有娘就有家 。 ”我就拿着手机对母亲说:“这么多朋友说你养的花好 , 种的菜好 。 都祝福您呢 。 ”老母亲开心地笑了 , 她接受并感受到了祝福 。 我把祝福人的祝福准确捎给了母亲 。 我也很开心 。
写到最后 , 忽然感悟 , 岳父岳母和我母亲之间的互相问安 , 其实是在教育晚辈 , 要学做人 , 要懂得礼 。 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礼 , 无以立 。 ”《论语·尧曰》篇还记载 , 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们:“不知礼 , 无以立也 。 ”我们的传统 , “礼”是人生在世的根本 。 不学礼、不知礼 , 就难以在世上安身立命 。 想到这儿 , 豁然开朗 。 我明白了好多 。
朋友们 , 中秋节到了 , 你把暖暖的祝福捎到“目的地”了吗?
中秋节到了,你把问候捎到“目的地”了吗?
文章图片
中秋节到了,你把问候捎到“目的地”了吗?
文章图片
来源:《党员干部之友2022年第十期》编辑:卢芸竹校对:韩黟瞳审核: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