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明算账?俄罗斯限制中国汽车,称不想成为中国产能消化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曾经一度风光无限 , 一路高歌猛进 , 市场份额逼近70% , 可2024年年底开始 , 形势急转直下 。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 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 , 请知悉 。
俄罗斯看到中国汽车卖得这么火 , 心里就开始琢磨了:不能光成“接盘侠” , 得扶持自家产业 , 于是开始制定各种限制政策 。
难道中俄汽车贸易的“蜜月期”就此结束 , 中国车企又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流”?
中国汽车盛极而衰2024年底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可谓是红旗招展 , 68%的市场份额 , 数字听着就让人振奋 。
大街上跑的 , 十辆车里就有将近七辆是中国品牌 , 比国内某些地方的占比还高 , 自主品牌里的“扛把子”们 , 那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 订单接到手软 。
就拿当时的数据来看 , 哈弗牢牢占据了12.08%的份额 , 奇瑞紧随其后 , 也有10.07% , 吉利也不甘示弱 , 拿下了9.8% 。
可惜好景不长 , 盛极必衰的戏码在2024年底就上演了 , 从11月份开始 , 这些中国品牌的销量就出现了肉眼可见的下滑 。
奇瑞整体销量虽然只下滑了2.2% , 但它旗下的欧萌达就比较惨了 , 直接跳水30.7% , 长安汽车也跟着往下掉 , 跌了5.3% 。
就连一直表现稳健的吉利也未能幸免 , 下滑了3.8% , 明明之前卖得那么好 , 这下突然熄火了 , 原因也很简单 。
成本越来越高 , 价格上去了 , 俄罗斯消费者怨声载道 , 车子自然也就有点卖不动了 。
俄罗斯的“保护伞”要说俄罗斯限制中国汽车进口 , 其实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 早在2010年普京就玩过这么一出 。
当时他就宣布要提高外国汽车的进口关税 , 目的很明确 , 就是想逼着那些国际汽车巨头们在俄罗斯建厂 。
结果那一年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直接暴跌了96.5% , 十分惨烈 , 这其实已经给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
俄罗斯是铁了心要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 , 不想一直当“冤大头” , 时间快进到2023年 , 随着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份额的不断攀升 , 俄罗斯终于坐不住了 。
2023年10月1日起 , 俄罗斯修改了平行进口车的规定 , 新规一出 , 十多个中国品牌都被踢出了平行进口的名单 , 进口流程变得更烦琐 , 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 。
第二招 , 是“堵漏洞” , 2024年4月1日 , 俄罗斯联邦政府第152号法令正式实施 。
这个法令更狠 , 直接规定 , 以前那些从中国绕道中亚国家再进入俄罗斯的平行进口车和二手车 , 通通都要补齐该交的税费 。
第三招 , 也是最狠的一招 , 叫作“提高回收费” , 从2024年10月1日起 , 俄罗斯对进口汽车和挂车设备的回收费平均提高了80% 。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 这些费用最终还是得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 进一步推高了中国汽车的价格 , 导致俄罗斯消费者就没那么爱买中国车了 。
俄罗斯为什么要出台这些限制政策 , 说穿了就是为了保护自家的汽车工业 , 他们不想仅仅成为中国汽车的“倾销地” , 更不想自己的市场被外国品牌完全占据 。
中国车企的“俄罗斯困境”要说在中国车企里 , 目前在俄罗斯做得最好的 , 还是长城旗下的哈弗 , 早在冲突事件发生之前 , 就在俄罗斯图拉州建了一个工厂 。
很多中国车企不是没想过在俄罗斯建厂 , 但仔细一琢磨 , 这风险实在太大 , 让人望而却步 。
地缘政治风险悬在头上 ,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 , 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 万一哪天又出个什么幺蛾子 , 之前投进去的巨额资金可就打水漂了 。
建个汽车厂不是小数目 , 几亿美元砸进去都是很正常的 , 而且回报周期还长 , 十年八年都是常事 , 这要是中途出了岔子 , 哭都没地方哭去 。
俄罗斯市场就这么大 , 容量有限 , 一年撑死了也就卖个一百多万辆新车 , 这对于中国车企动辄百万辆的产能来说 , 还真不够塞牙缝的 。
像一汽之前就雄心勃勃地计划在俄罗斯生产红旗H9 , 结果调研之后发现 , 俄罗斯的高端车市场太小了 。
一年也就卖个十万二十万辆 , 根本撑不起红旗的生产规模 , 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 建厂是为了赚钱 , 要是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车 , 那建厂还有什么意义 。
最让人头疼的一点 , 就是俄罗斯的地方保护主义 , 在俄罗斯做生意 , 那真是步步惊心 , 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坑里 。
之前就有一个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经销商突然宣布破产 , 结果导致这家车企损失了超过3亿元人民币 。
而且就算去打官司 , 俄罗斯法院也不一定站在你这边 , 这种事情一出 , 谁还敢轻易去俄罗斯建厂 。
所以为了规避风险 , 很多中国车企之前都采用CKD模式 , 也就是把零部件从国内运到俄罗斯 , 然后在当地组装 。
这样可以省去一部分建厂的成本 , 也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 但现在俄罗斯的政策越来越严格 , 连CKD模式都受到了限制 , 中国车企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
明算账时代那么面对俄罗斯的“保护伞” ,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 是继续坚守 , 还是另寻出路?
其实中俄两国在汽车贸易领域的合作博弈 ,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 虽然两国关系友好 , 但“朋友”归“朋友” , 生意场上还得“明算账” 。
俄罗斯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 发展本土汽车工业是他们的长期目标 , 不可能永远为外国品牌敞开大门 。
中国车企也要认清现实 , 不能一味地依赖俄罗斯市场 , 要做好多元化布局 , 未来 , 中国车企需要调整在俄罗斯的市场战略 。
一方面 , 可以加强和俄罗斯政府企业的沟通 , 寻求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 , 比如可以探讨更灵活的合作模式 , 例如技术转让、合资建厂等等 。
既能满足俄罗斯发展本土汽车工业的需求 , 又能保证中国车企的利益 , 另一方面 , 也要积极开拓其他市场 。
结语归根结底 ,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 ,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
【亲兄弟明算账?俄罗斯限制中国汽车,称不想成为中国产能消化地】国家之间也好 , 企业之间也罢 , 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 , 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 中国车企需要认清这一点 ,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 开惯了汉兰达,再试驾了朋友的唐DM-i,终于明白日系和国产的差距
- 换了两台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宁可多花钱,也要坚持“4不买”
- 增程式混动很落后,为何越卖越火?当你清楚这背后真相就明白了
- 新能源车主自述:从油车换到插混车,一年后才明白这3件事
- 新能源车能开多少年,算个简单账就明白了,以后别盲目跟风
- A、B、C、D级车是什么意思?这次总算看明白了
- 1500亿还没花完,汽车以旧换新明年补贴更猛?商务部:加大力度!
- 兵败如山倒!国产新能源或证明了,中国根本不需要二线豪华品牌
- 不出意外,今明2年,这3类汽车将会被淘汰,小心买到“绝版车”
- 极越的危机只是开始,明年倒闭潮或将更多!教你分辨,买车不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