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凉了?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无情?

合资车凉了?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无情?

文章图片

合资车凉了?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无情?

文章图片

合资车凉了?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无情?

合资车的中年危机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 , 合资品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 。 数据显示 , 主流合资车企销量同比下滑超过15% , 经销商亏损面达41.7% , 价格倒挂现象普遍存在 。
而另一边 , 零跑B10以10.98万元的价格标配激光雷达和城市NOA , 小鹏G6将售价压至17.68万元 , SU7用52.99万元对标保时捷 。 一个又一个刷新行业纪录 。

【合资车凉了?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无情?】这届年轻人算得清楚 , 同样的预算 , 合资燃油车只能买到塑料感内饰和“老年机级”车机 , 而国产新能源车却给到800V高压快充、四域合一智能架构 , 甚至能OTA升级底盘调校 。
这种此消彼长的背后 , 是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 Z世代(1995-2009年出生)正在成为购车主力 , 他们的选择直接改写了市场规则 。
据消费报告显示 , 65.6%的90后将性价比列为购车首要因素 , 而国货本命成为消费趋势 。 41.86%的年轻人第一台车选择国产车 , 这一比例较五年前翻了一番 。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在10-15万元主流市场 , 合资车的传统优势正在瓦解 。 以比亚迪秦DM-i为例 , 这款一口价8.98万元的插混车型 , 综合油耗仅4L/100km , 而同级别的卡罗拉混动不仅配置寒酸 , 终端价格还高出4万元 。
在15-25万元汽车市场 , 数据更为直白:2025年一季度 , 15-25万元区间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突破60% , 而合资燃油车在这一价格带的份额同比下滑23% 。



当年轻人发现 , 用买思域的钱能买到零百加速5秒、续航700公里的电动车时 , 信仰便成了最廉价的遮羞布 。
懂车帝调研显示 , 00后对舒适性豪华性的需求远超父辈 , 10万级国产车的内饰用料和科技配置已媲美20万级合资车 。
更致命的是 , 合资车的偷工减料”历史正在反噬品牌信任 。 从某德系品牌A柱断裂到日系车隔音棉异味 , 这些陈年旧账在社交媒体上被反复曝光 。
巨量引擎数据显示 , 30岁以下用户对汽车资讯的互动率是其他年龄段的2.3倍 , 他们通过短视频、论坛等渠道形成“避坑联盟” , 让合资品牌的负面新闻迅速扩散 。
自主品牌的智驾牌当新势力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狂飙突进时 , 合资车的反应显得迟缓 。 特斯拉FSD、华为ADS2.0已实现城市道路领航辅助 , 而合资品牌在本土化适配和用户体验上仍落后于国产品牌 。 这种差距在年轻用户中形成认知断层 , 调研显示 , 70%的Z世代认为合资车智能化不如国产车 。
这届年轻人对“面子”的理解发生了质变 。 他们不再迷信“合资标”带来的身份认同 , 反而将自主品牌视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 五菱宏光MINIEV凭借“人民代步车”的定位成为现象级产品 , 坦克700Hi4-T以3.0T插混技术重塑豪华越野认知 。 这种转变背后 , 是国潮文化的崛起 。

面对危机 , 合资品牌并非没有动作 。 大众加速推进“在中国 , 为中国”战略 , 推出ID.7Vizzion等本土化车型;丰田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电动平台 , 计划2025年投放10款新能源车 。 但这些努力似乎难以扭转颓势 。
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成为转型的最大障碍 。 某合资车企内部人士透露 , 一款新车从立项到上市需要36个月 , 而自主品牌平均仅需18个月 。 这种决策效率的差距 , 在新能源赛道显得尤为致命 。
更棘手的是 , 燃油车仍占合资车企利润的80% , 电动化转型意味着革自己的命 。
合资品牌试图通过降价抢市场 , 但这反而加速了品牌贬值 。 某美系品牌SUV三年保值率从65%暴跌至45% , 消费者戏称买新车就像买理财产品 。 而自主品牌通过高端化破局——蔚来ET5以32.8万元起售 , 月销破万;问界m9更是霸占榜首把BBA踩在脚下 。
而以旧换新政策更是成为自主品牌的助攻神器 。 多地的补贴政策显示 , 购买新能源车可额外获得万元不等补贴 , 叠加厂家优惠后 , 比亚迪汉EV实际成交价较合资竞品低5万元 。 这种政策倾斜让合资燃油车在价格战中更加被动 。

合资车的突围在混动领域 , 本田i-MMD、丰田THS仍具技术优势 , 但自主品牌通过“插混+纯电”双线布局实现反超 。 比亚迪DM-i5.0系统亏电油耗降至3.3L/100km , 长城Hi4-T架构实现“全地形+长续航” ,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动摇合资车的根基 。
上汽大众ID.3通过“直连用户”模式实现销量回升 , 证明合资车并非没有机会 。 但这种转型需要打破传统经销商体系 , 建立直营+代理的混合模式 。
当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时 , 合资车的全球化布局显得力不从心 。 比亚迪在泰国建厂辐射东盟 , 长城汽车在巴西投产反攻南美 , 而大众、丰田的海外工厂仍以燃油车为主 。 这种错位竞争可能让合资车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时失守 。
写在最后:合资车的凉凉 , 是年轻人对产品力、价值观和消费体验的重新定义 。 这场行业战争没有绝对的赢家 , 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存者 。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 , 早些放下身段拥抱变化 , 或许比固守技术优势更重要 。
互动话题: 你人生第一辆车会选合资燃油车还是国产新能源?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无情”理由!